产业焦点
- Home
- 潜力产业及选址
- 最新产业信息
- 产业焦点

韩国新政府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方向
政府计划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从2025年的35.1GW大幅提升至2030年的78GW以上,并在2040年前逐步淘汰燃煤火力发电,实现能源体系的根本性转型。为此,将推进建设大规模海上风电园区及专用港口,同时积极推广农业光伏、水面光伏及产业园区光伏等项目,提升普及速度。此外,通过实施“阳光与风能养老金”制度与建设“能源自立村”,确保能源转型红利惠及全民,构建共享共赢的协同发展模式。
李在明政府将可再生能源定位为驱动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而不仅仅是一种电力供给手段。如同京釜高速公路在工业化时代引领韩国经济发展一般,政府计划以人工智能(AI)与能源为双重驱动力,建设面向未来的“增长高速公路”。自2030年代起,“能源高速公路”将从西海岸启动,至2040年代逐步扩展至整个韩半岛,构建智能电网基础网络,连接分布在全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源。
通过上述战略,政府将系统性培育太阳能、风电、储能系统(ESS)等气候技术产业,打造新一代出口支柱,激发韩国经济的新增长动能。同时,政府将通过设立RE100产业园区,提升出口企业在全球气候通商体系中的竞争力,并将其作为推动太阳能、风电、电池等关键碳中和产业国产化与技术升级的内需平台。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韩国力争在既有主力制造业(如半导体、汽车)及新兴碳中和产业领域双轮驱动,跃升为全球市场的引领国家。
光伏产业:危机与机遇并存
在此全球性危机背景下,各国纷纷加大对本土产业的保护力度,强化监管手段。尤其是美国实施的高强度进口限制措施,对韩国光伏产业既构成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韩国光伏产业在硅片、多晶硅等上游环节仍显薄弱。但在美国针对中国产及东南亚产产品采取限制政策的背景下,韩国产品因适用相对较低的关税,具备一定替代优势。然而,考虑到特朗普政府缩小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力度所带来的中长期影响,韩国亟需推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布局。为激发光伏产业活力、提升国家能源安全,韩国政府应进一步健全产品认证体系,通过制造业税收抵免、优化公共采购标准等举措,积极引导国产设备的广泛应用。同时,应加快构建本地化供应链体系,减少对外依赖,最大程度规避风险,并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过程中,确立韩国的战略地位。

风电产业:需融入风机大型化发展潮流
与此同时,尽管独立电力生产者规模不断扩大,风电产业的制造业基础却发展缓慢。原材料、零部件、设备等核心环节仍停滞不前,审批流程复杂、地方居民接受度低、并网接入能力受限等问题,长期掣肘产业健康发展。可喜的是,《海上风电特别法》已正式通过,为国家主导选址与简化审批流程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产业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当前的关键在于,如何依托该法律框架,切实提升制造端的综合竞争力。 展望未来,通过政府更为果断有力的支持政策,全面提升风电产业生态体系的可持续性,已成为当前亟需破解的重要课题。
向应对气候危机与实现经济增长的宏伟航程启航
光伏产业在全球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正积极寻求将来自美国等国家的贸易限制等地缘政治变量转化为发展机遇。同时,产业也面临着供应链本地化建设和掌握代际领先技术的双重压力。风电产业则应以《海上风电特别法》的出台为契机,着力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至国际先进水平,并切实增强社会接受度,方可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格局。
归根结底,这两个关键产业的未来成败,取决于政府是否能在明确的战略愿景指引下,持续提供长期且稳定的政策支持,以及产业界是否能以前瞻性的投资与技术创新作出积极响应。唯有如此,可再生能源方能真正成为守护韩国抵御气候风险的坚实盾牌,以及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这场转型不再是选择题,而是迈向可持续未来、建设“绿色韩国”的必由之路。
吴贤英副研究委员(hyunoh@keei.re.kr)
韩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可再生能源政策研究室
<本文内容可能与KOTRA的观点和立场不一致。>